通丰环保
173 0807 0581 028-8255 3443
四川废气处理
废气处理咨询:
×
<在线客服<

如何把综保区建设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浏览: 作者: 来源: 时间:2024-08-08 分类:除臭设备资讯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诗圣杜甫对成都百业兴盛、商业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在唐代,成都还享有“扬一益二”之美誉。而如今,这样的盛世景象仍然延续着,在方圆近5平方公里的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就是成都外向型经济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1-6月,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950.7亿元,在全国近百个综保区中居首位,占四川外贸壁纸达64.3%,连续第15个月排名全国第一。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诗圣杜甫对成都百业兴盛、商业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在唐代,成都还享有“扬一益二”之美誉。而如今,这样的盛世景象仍然延续着,在方圆近5平方公里的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就是成都外向型经济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1-6月,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950.7亿元,在全国近百个综保区中居首位,占四川外贸壁纸达64.3%,连续第15个月排名全国第一。

  综合保税区是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平台,对发展对外贸易、吸引外商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综合保税区建设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高地。地处我国内陆城市,成都高新综保区自2010年获批成立,经历8年发展就冲刺到全国综保区之首,而且连续15个月摘得“桂冠”,是怎样做到的?其背后的“秘钥”对国内其它综保区有着借鉴和参考意义。

  第一把“秘钥”:抢抓产业转移机遇力促优化产业布局

  成都综保区连续跃居全国综保区之首并非偶然(小标)

  大小厢式货车进进出口、企业生产线忙碌地运转着……走进成都高新综保区,一派繁忙景象立即映入眼幕。综保区是设立在内陆地区的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我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的特殊开放区域。成都高新综保区设立之初,就明确了发展切入点——突出西部开放竞争优势,主打高新信息产业。

  2003年,成都高新综保区的前身——四川成都出口加工区率先成功引入英特尔,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抢得先机。201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高新综保区正式设立,由原成都出口加工区、成都保税物流中心集成扩展而成,座落于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部园区,规划面积4.68平方公里。2012年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双流园区获批设立,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

  也正是从2003年成都出口加工区(西区)设立开始,成都海关就助力政府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力争形成具有特色的完整产业体系,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紧紧围绕抢抓国家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成都海关配合地方政府完善了基础配套、人力资源、税收政策、便利通关等一揽子配套支持措施,成功承接了英特尔从上海转移到成都,富士康从深圳转移到成都,仁宝、纬创从江苏转移到成都等项目。

  沿着英特尔抢抓机遇的步履,从2010年开始,鸿富锦、仁宝、纬创、戴尔等一大批世界知名企业,纷纷入驻成都高新综保区。“区内不断承载的新项目达产量产,有力地拉动了外贸整体增长。”成都海关相关负责人称,比如,英特尔“骏马”项目实现量产,进出口总额大幅增长,成为综保区内的领军企业,同时鸿富锦、戴尔等龙头企业业务不断增长,为进出口整体快速发展锦上添花。

  2018年4月,成都高新综保区实现进出口总额254亿元,超过江苏昆山综保区和郑州新郑综保区,跃居全国综保区首位。截至今年6月,成都高新综保区进出口额在全国近百个综保区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地处,不沿边、不沿江、不靠海的典型内陆城市,成都高新综保区依托国家重要开放平台,连续15个月摘得全国综保区的“桂冠”,取得这样的成果实属不易,然而漂亮数据、排名居首的背后却也存在着必然性。

  第二把“秘钥”:先行先试改革创新 促进产业链条延伸

  让一家连续亏损8年濒临倒闭企业最终扭亏为盈(小标)或者

  (做优服务精准落地精确发力 区内企业获得红利)

  成都高新综保区打开与世界“无缝链接”的大门,成为四川对外开放的“新高地”,改革的“试验田”。在打造四川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加工重镇同时,也成为了推动四川省外贸增长的主要力量。

  目前,成都高新综保区已重点集聚了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制造、晶圆制造及芯片封装测试、电子元器件、精密机械加工等产业,英特尔、富士康、德州仪器、戴尔、莫仕等世界500强及跨国企业云集入驻。

  当然,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服务提升、监管创新、功能扩展等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成都海关以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为工作着力点,在企业生产设备进口、料件采购、成品进出区等方面不断创新监管方式,叠加各层级政策,精准落地、精确发力,一对一为企业量身定制做优服务,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切实让企业享受到灵活、便利、实惠的政策,放大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免税、免证、保税”红利,提升货物流转效率,为重点企业扩大产业规模、飞速发展保驾护航。2017年仅英特尔、鸿富锦两家企业进出口额就达2001亿元,占同期四川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值的73.1%。

  2006年注册成立并入驻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的健进制药,是一家世界一流的无菌注射剂研发与制造企业,2012年首次获得美国FDA认证,成为我国第一家整体获得FDA认证的无菌注射剂公司。然而,由于制药行业前期产品申报和企业认证时间很长,健进制药始终不能饱和生产,以至于其从2007年至2015年长达8年的时间处于亏损状态,一度面临倒闭的困境。

  就在生死关头,成都海关的一双援助之手伸向了健进制药。在走访调研企业过程中,成都海关深入了解到健进制药的实际困境,分析造成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两头在外”政策下,企业生产线“吃不饱”,产能无法释放。

  2014年10月,海关总署加贸司明确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可开展委内加工业务,这意味着打破了以往综保区内企业只能承接境外加工业务的限制,区内企业可以利用剩余产能承接境内区外委托加工业务。“这让企业既能够提高生产效能,又充分拓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成都海关牢牢抓住这一可让企业起死回生的机会,专题向海关总署加贸司汇报,积极争取这一创新业务在成都先行先试。2015年成都获批委内加工业务试点,健进制药成为试点企业。与此同时,针对健进制药原辅料特殊、产品存储须避光和低温的需求,成都海关为其提供一系列定制服务,最大化方便企业发展生产。

  试点首年,健进制药委内加工业务就实现产值800万元人民币。基于委内加工业务,健进制药相继与多家全球制药十强企业签订了长期的创新药申报用药品加工协议。2016年,健进制药委内加工业务收益约3500万元人民币,一举结束长达8年的亏损,顺利实现扭亏为盈,由此逐步走出困境。

  2013年,英特尔集团因经营策略调整开始大规模裁撤海外工厂,哥斯达黎加、以色列等工厂相继关停,英特尔成都公司因生产经营成本较高也面临危机,公司找到海关寻求帮助。成都海关大胆创新,帮助企业降成本提效率,优化服务保障“0障碍、秒通关”,使得英特尔成都公司成为集团最大海外公司,集团计划增资16亿美元。

  2018年,戴尔科技集团全球执行总裁黄陈宏称赞海关服务走在全国前列,通关效率国际一流。黄陈宏介绍,2013年起,海关为戴尔量身定制,在成都创新实施工单式核销监管模式,在成都海关试点后又在全国推广,使企业差异率降至万分之一点五,核销时间由3个月缩短到1个月。

  第三把“秘钥”:功能拓展推向纵深 凸显开放高地效应

  培育外贸新业态为综保区发展赋予新动能(小标)

  成都高新综保区地位凸显,但是也面临着隐忧——发展初期,区内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如何增强抗风险能力、培育新动能?这是一个重大课题。

  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生产支持部运输及报关分部经理杨燕称,以前,航空公司购买飞机时,一般会与飞机厂家签订包修协议,虽然海关就在公司街对面,但航空公司需要把待维修发动机送到香港,再以“修理物品”贸易方式进口并维修,修完以后流程还要逆向再走一遍,“一来一回绕一圈至少耗时10天,仅物流费用要花二三十万元”。

  基于这样的现状,成都海关积极配合政府推动航空发动机保税维修业务落地。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投资9亿元在成都高新综保区双流园区建成民用航空发动机保税维修基地,于2017年迁入区内,利用综保区的“准离岸”功能开展保税维修业务,航空公司的待维修发动机直接在成都就可以保税维修,省时省力又省钱。“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优化监管模式,推动保税维修产业集聚发展。”成都海关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成都高新综保区包括鸿富锦在内共有3家企业获批开展返厂维修业务,其中鸿富锦今年1-6月开展平板电脑保税维修业务进出区108万台,货值12.6亿元,同比增长52.8%。鸿富锦相关负责人称,在海关的积极争取下,基于综保区维修业务的拓展,原来只能维修本企业产品扩大到可以维修非本企业产的外销产品,增强了企业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海关推动的各项创新为企业提高了通关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公司将继续发力,全年预计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约8亿元。

  其实,保税维修业务只是成都高新综保区转型升级的探索之一。随着政策、功能的不断完善,成都高新综保区的园区功能拓展推向纵深,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了产业聚集,推动货物贸易为重向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并举发展。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综保区入驻企业60余家,其中加工贸易企业20余家,仓储物流企业20余家,其余10余家企业都是新引进的新兴企业,覆盖跨境电商、航空维修、保税租赁、保税研发等外贸新业态。

  第四把“秘钥”:优化流程提升效能 多措并举提效降费

  高效通关环境增强综保区的外贸 “稳定器”作用(小标)

  近年来,四川外贸运行保持持续稳定发展,成都高新综保区发挥着“稳定器”作用。虽然地处西部内陆,但是成都高新综保区后发赶超、提质进位,进出口额长期保持高位运行,年度进出口额从2011年封关之初的1169亿元增至2018年的3521亿元,成为区域开放发展的主要力量。

  而这背后离不开一股重要的“推动力”,那就是高效的通关服务。通关效率是衡量一座城市国际化营商环境的主要指标之一。通关时间和成本,已成为世界银行国际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有关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的主要指标。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到2021年底,整体通关时间比2017年压缩一半,初步实现口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更有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更具便利的口岸营商环境。

  随着成都高新综保区对成都市、四川省外贸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通关车辆、货物量也逐日增多,如何持续提升通关效率,这对成都海关来说是巨大的考验。

  成都海关依托大数据分析,深挖影响通关时间的堵点环节并一一突破。依托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对报关单数据进行分类筛选,锁定对通关时间影响度高的重点口岸、重点企业、重点商品,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措施。充分运用HLS系统风险预警功能,创建三级监控体系,实现“日、周、月”时间节点全覆盖。同时简化手续、优化流程,提升通关效能,实施“先出区后报关”“自报自缴”等改革措施。

  不同于其它综保区,成都高新综保区具有“一园四区”的独特性,各区块功能有规划定位,其中A区为仓储物流区块,B、C区为生产加工区块,D区(双流园区)为综合功能。为实现各区块间货物频繁便捷流转,成都海关开展“区区流转”创新项目,有效解决A、B、C、D这4个各自独立围网、独立卡口区块之间货物快速流转问题,将4个区块变为一个有机整体,突破地理条件限制,有力保障企业享受优惠政策、顺利开展生产经营。“区区流转”模式下,企业操作环节由10个减为6个,时间节约30~60分钟,每辆运输车费用节约100元,在“管得住”的同时有力保证了货物“通得快”。

  与此同时,成都海关持续开展园区物流模式改革。搭建智慧物流平台,实现光学识别代替传统IC卡、卡口自动触发运抵、“提前申报”等。改革后,货车在园区待检区停留时间大幅缩短,非查验报关业务平均耗时压缩至1小时内,非报关业务平均耗时压缩至10分钟,企业单次费用下降幅度达80%左右。

  截至今年6月,成都高新综保区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为53.41小时和1.78小时,同比压缩57.3%和33.7%,企业通关时间大幅减少,极大地降低了企业时间成本费用。企业评价成都高新综保区“手续最简、功能最全、政策最优”。

  近年来,成都海关认真落实“放管服”改革部署,深化自主改革,大胆创新,简化流程、优化手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全力做优服务,精准落地,精确服务,精耕高新综保区这块“试验田”,叠加政策,用超一流的服务,微观落实好中央政策以及海关署的部署,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四川打造贸易最便利平台、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从在全国率先探索保税货物“区间流转”被海关总署推广全国试点,到“分送集报”每年减少20万份报关单,为企业直接节约成本超过2000万元;从探索开展委内加工,被专家评价为“需要修改教科书”,到成为全国海关学习样本的工单式核销、 “一报一审”等10余项自主创新举措陆续在成都高新综保区开展,不但因地制宜地满足了企业生产发展需求,更为海关监管制度改革提供了可靠的探索和示范。(刘莉)


[   责编:赵艳艳  ]